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应当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解读两会精神(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完全同意两会精神,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今年还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因为要解决民生问题。这个时候,积极的财政政策绝对不能退出。今年我们打了一万亿元的赤字,也是历年最高,为什么?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今年应当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积极财政政策不能轻易退出,大家没有什么争论。
    关键在于货币政策要不要转变和退出问题。
    我个人认为,货币政策不宜很快退出,因为面对这么多的矛盾,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如果货币政策退出了,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对经济恢复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没有好处的。
    现在大家关注的是通货膨胀问题。因为2月份CPI同比上涨2.7%,3月份会不会超过3%呢?如果超过3要不要加息?一旦加息就意味着货币政策退出。有人问我,你说什么时候加息?我说尽量晚些时候加息。我原来的提法说希望下半年再加,但是有人说肯定等不了下半年,4月份就会加息。我为什么那么提出来要在下半年加息呢?就是因为当前的主要矛盾不是通货膨胀,现在是通货膨胀的预期,而不是通货膨胀。我们只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就行了。什么条件下加息呢?确实是物价比较高涨,经济比较过热,这是加息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那个时候经济过热了,必须得控制,然后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那个时候主要矛盾不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而是重点解决物价上涨问题,这时就应当加息了。
    从中国目前来看,我认为今年上半年物价会温和上涨,不会上涨的过高,我最近发一篇博文专门分析了物价走势(《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c53cd0100hf5h.html)。今年2月份的物价数据出来以后大家很紧张,加息的气氛非常浓烈,有的经济学家说出来货币政策立即退出。我个人认为加息应当缓行。为什么呢?今年的物价上涨总体我们要控制3.1%,还是有道理的。从目前的物价来看,实际上有四个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一是2月份CPI上涨2.7%,实际上有去年翘尾的问题,去年是负的,今年跟它一比就增长了,实际上不是什么大问题。第二,影响的是目前是最主要的食品价格,食品价格上涨不是全面的上涨,而食品价格上涨的话,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是对农民有好处的,它属于基础价格的上涨,基础价格上涨的时候,应该用财政政策补贴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猪肉价格低的时候,养猪赔了,养猪者把猪杀了,不养猪了。而猪肉价格上涨,价格提高了,养猪者可以赚钱了,就有肉吃了。如果在这个时候,认为价格高了,要对养猪者进行高利贷款,养猪者肯定不养猪了,猪肉价格肯定还会上涨。有人说吃不起猪肉了,我看很多人还吃得起猪肉,你考虑考虑养猪者的利益。这个时候应该提高猪肉价格,给养猪者以补贴。当然,也应当给吃不起猪肉的人补贴。
    我认为温和通货膨胀我们是可以接受的。实际上中国现在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要进行转变生产方式,要压缩过剩的产能,肯定很多产品价格要上升的,这叫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胀在改革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回过头来看80年代初期的改革,当时有人就说,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涨价。因为当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引起整个物价提升。这是改革付出的代价。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引起物价的上涨可能也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如果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是有好处,只要不是恶性通货膨胀,是可以接受和忍受的。
    有人说,去年信贷增长9.6万亿元,今年增长目标是7.5万亿元,不是紧缩了吗?我都不同意今年是紧缩的看法,因为今年是贷款比目标增长量是7.5万亿,比去年两会定的指标还高。去年定指标是6万亿,去年增加9.5万亿是执行问题,不是目标问题。去年我们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执行起来则是过度宽松,这是执行问题,不是货币政策问题,今年7.5万亿,还是适度宽松的,也是历史上增长最高的,然后M2控制在17%,正常年份都是17%,怎么是紧缩呢?
    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必须控制货币信贷的总量,调整信贷结构,货币政策执行要有针对性、灵活性,信贷投给中小企业,投给农业,和去年不一样,去年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所以我个人认为,货币政策不宜很快退出,加息应该尽量往后拖,可以用其他手段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利用央行票据公开市场,也可以进行一些窗口指导,不一定非得加息。加息的影响很大。加息是货币政策退出的重要标志。
    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非常重要,这是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货币政策要退也不是激烈的退,要是温和的退,尤其目前来看不要采取退。当然目前我们注意通货膨胀,要进行预期管理,同时信贷流动性必须控制好,这是肯定的,信贷放还是偏多。反过来说,我在博文里讲了另一个问题,今年是“倒逼机制”,因为去年信贷相当部分投到基础设施上去了,三五年才能见效,不是短期投资,如果今年不继续投资就可能形成半拉子工程,因此,今年还要继续投资。
话题:



0

推荐

曹凤歧

曹凤歧

28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1987年曾被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