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转发)  

日前,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单位主办的“2012金融改革与创新高级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就要素市场化与金融体制改革,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就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就人民币跨境使用,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就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改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就民间金融合法化等当前的金融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走向。

  金融市场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认为:我国经济目前面临来自通货膨胀以及经济下行的威胁,解决现在短期的失衡问题,促进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归结到一句话,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从商品市场化转向了要素市场化,包括土地、货币资本、知识、技术、专利、劳动力等等。中国要素市场化,最为滞后的是金融领域,主要的金融参数目前还是由政府定价。货币资本金融市场化滞后对短期需求不足的克服和长期均衡的恢复带来一定的危害,最明显的后果是投资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主要靠政府拉动,不是真正的市场力量拉动,这样容易使投资需求大起大落。作为投资的主体的企业,有垄断地位的国有大企业有钱但技术创新能力弱,找不到投资机会;民营小企业有投资需求,但金融市场的服务没有跟上,有心无力。企业无法有效开展投资,导致政府来创造投资,这样的投资低效益且不可持续,这一问题需要通过金融市场化来加以解决。从长期来看,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增长来看,关键问题在于稀缺资源和要素的市场化不足,稀缺的资源不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而通过政府分配,容易形成严重的低效率、高腐败,上世纪90年代的东亚泡沫,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陷阱都是这样的表现。只有推动要素市场化,尤其是资本和金融的市场化,宏观调控的效率才有微观的制度保障。

  金融市场化是化解系统性经济风险的关键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使我国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系统性风险的隐忧犹在,主要集中在银行。中国的宏观金融结构中,银行存款,短期、长期、活期、定期,加上现金总量,亦即广义货币,占到GDP的190%,达到了89万亿元人民币之高。从单个的储户来讲,企业或是家庭,其金融资产主要是以存款的形式出现,存款对于储户而言流动性很强,容易出现挤兑风险,比起股票、债券,对于整个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最强。从银行来看,银行的存款相对于股市、债市,集中度非常高,五大银行资产占整个规模的46%,一旦发生风险,风险的集中度也非常高。要化解系统性风险,还是要发展资本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因为债券市场和银行存款有可替代性。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政府的债券市场。国债首先是金融资产,其次才是国家融资的工具,没有一个大规模的国债市场,健康的金融市场很难成型,增发国债还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其次,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地方债,其中会涉及预算法修改,地方政府须公开财政预算,这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契机。其次,短期可以试行银行成熟贷款的证券化,银行最高质量资产变成现金,对于银行是注资,对于资本市场等于把存款逐步变为债券市场的持有者,通过这种方式,一是化解了银行的风险,二是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发展。所以资本市场要发展,本身面临一个双重任务,一是政府要真正发挥作用,把规则制订好,放宽准入的同时加强监管;二是银行要配合资本市场发展强健自身发展。

  以人民币离岸中心为改革蓝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金融危机时期,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大的动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起,所以各方需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甚至有走强趋势的,实体经济较强的国家的货币,我国应抓住难得的时机,抓紧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一年里,首先是实际部门在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使用方面作用非常大,在贸易方面,从单向变成双向,以人民币计价,从有限度的城市做试点推向全国;其次是人民币FDI、ODI使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包括外资银行人民币增资试点;第三是引入了银行融资和贸易融资;在资金回流方面,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使一部分小的新型经济体开始认可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还有新的回流渠道RQFII;兑换方面有购售和小货币的挂牌,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区域交易,同时开始拓展了非居民的人民币NRA账户。我国是在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同时,加快人民币跨境使用,这和其他的新兴市场路径不一样,这也是金融危机时期,特定时期、特定国际货币体系调整所带来的一个机会。目前我国利用香港作为离岸市场,形成一个市场化定价的人民币利率汇率,然后可以充分地发展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供国内参考来解决国内系统风险的化解问题,核心是怎么吸引更多的人民币做大规模,其次进行产品创新。除了香港,现在新加坡、伦敦、台北也在呼吁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以银行改革为固本强身基础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作为我国唯一一家首批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银行行长,从微观出发,探讨金融机构的监管改革。他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金融界都在重构金融框架,一个是监管机构发生了变革,G20成了重要的平台,巴塞尔金融管理委员会增加了它的职能;第二是监管改革重点领域越来越明确,改革涉及到微观、宏观以外,又涉及到中观层面,对于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引进一些新的监管指标,比如中国银监会提出的指标,强化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制度等,都成为改革的重要方面。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改革,是加强系统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一般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承担着关键的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机构,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的风险事件,就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的风险,所以大家都把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当做全球银行业的稳定器。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使命是在追求资本回报与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性、稳定性的统一,良好的回报可以带来更多的内生资本的补充,提升单个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稳定,又能为单个金融机构持续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更高收益。

中国银行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后,面临来自资本、运营成本,管理的更高要求以及国际化竞争等诸多压力,但同时也收获了深化“走出去”战略的机会。从政府的角度看,有必要以中国银行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为契机,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架构建设,谋求话语权,为中国的银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已经成为维护全球稳定的重要一环,加强监管合作是大势所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第一要积极地适应监管要求,要深入研究,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积极参与相应的制度建设。第二要完善银行的治理框架,建立新的一套能够满足国际监管要求的管理框架,特别是风险管理、资本管理的框架。第三要进一步优化资本管理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控制风险,加快资产增长的速度,主动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走轻资本的业务发展道路。第四是要构架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五要扩大核心业务优势,加快建设全球服务、管理、支持能力。

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阳光化

北京大学教授曹凤岐认为:我国民间金融亟待合法化、规范化、阳光化。民间金融存在是必然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小微企业大概注册的有1000万家,加上其他的包括农村的大概有4000万家,它们很难得到正规银行的贷款,不得已去借高利贷,所以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小微企业主要应该靠小一些的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来解决其资金需求。这些民间金融组织需要合法化、规范化。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应该开放化,应根据资金成本来确定,根据风险覆盖来确定。现在,小额贷款公司是民间金融的主力,自有资本贷款,而且贷出的都是小额、熟人贷款,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应该保持现有规模做精做深,而不是一味追求做大、往村镇银行发展。另外还可以发挥各种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能力,比如合作基金。这种民间金融组织不对外提出存款,也不对外发放贷款,是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它规定贷款必须有利息,有利息大家分红,风险自担。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等方面的监管可以适当放松。金融改革已经到了深入的一步,应该解放思想进行资本市场改革。

 

(  来源:2012年5月28日 《金融时报》  作者:王婧怡)

 

相关链接: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jj/gd_122/201205/t20120528_8445.html

参加“2012金融改革与创新高级论坛”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路径

 

话题:



0

推荐

曹凤歧

曹凤歧

28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1987年曾被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