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城镇化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在“走向城乡一体化”高层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2011年3月13日,“走向城乡一体化”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

曹凤岐:我发言的题目是“城镇化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我们现在讨论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如何走向城乡一体化呢?我认为城镇化是必由之路。

一、 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城镇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而我们现在所提的城镇化与2002年以来启动的城镇化是不同的,这次更注重中小城市、城市群的建设问题,在城镇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充空间,也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分拆和重扩的过程。

中国二元经济是非常明显的,飞机、小轿车和毛驴拉车同在,城乡差距非常之大。目前,存在大量的农民工,他们享受不到正式的工人待遇,大量涌入城市,又造成城市非常大的负担和压力。一旦经济和企业出问题,他们又得回到农村,也就是人口大转移。比如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广东、浙江大批企业倒闭,近2000万农民又回到农村。

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提出要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但是怎么建设?我们的壮劳力都到大城市打工去了,建设城市的大楼去了,农村剩下什么了?3861部队,厉老师说的更精彩,386199部队,38妇女,61儿童,99重阳老人。靠这些人是无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这样我们的城乡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

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看,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更有利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城镇户籍是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一千多万农民转为城里人。妥善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扩大。

二、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是非常伟大的进步,但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分散经营很难大规模的使用机器,很难产业化,产前产后合作都很难展开,抗风险能力很差。小农经济的弊端在于,农户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低,产出十分有限,没有发展后劲,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几乎目前还是靠天吃饭,在一些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甚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投入大、生产周期长,不仅受到市场的约束,而且还受自然约束,收入极不稳定,在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同时耕地、种植、施肥、杀虫、除草、灌溉到运输、销售全部环节的单打独斗。同时还要懂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一定的财务知识和营销,实际上绝大多数农民是不可能做到的,能不能把土地、山林集中起来少数神经营?农民可以用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财产收入,也可以去做产业工人,到经营者的农场去劳动、挣工资,其他人也可以在当地发展旅游、发展第三产业,政府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修路、盖公路保障房,作为工人也可以享受到医疗、住房、养老等待遇。

三、城镇化开辟了解决人口转移的新途径
 
过去我们提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是将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有人认为应当向西方一样把农民逐步转移集中到大城市,我们现在有1亿多农民工,加上他们的家属3亿多人,过几年再转移5亿,以后再转移到8亿。这种办法可行吗?我认为是不可行的。就是北京市和天津市合为一个市,也无法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安置问题,把上海市扩大到整个江苏也解决不了问题。中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搞“圈地运动”来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农村变成城市。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那就是中国人口多,有9亿是农民。

中国怎么走?中国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农民进城打工,逐步使他们及其家属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走城镇化的道路,让农民就地成为城镇居民的一员。现在中央明确加快城镇化的步伐,会解决很多的问题。城镇化的过程就是把农村变成城镇,把农民变成工人的过程,我们还会建很多房子,水泥、钢材过剩都得到解决了,而且农民当地就业就不要每年春节大转移了,今年春节又是1亿多人的转移。现在南方招不到工了,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儿,很多农民是不去的,因为当地就可以就业了,工资水平都差不多,何必背井离乡跑那么远呢?

所以我们说,在当地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同意李扬刚才提出的说法,现在村村通路、村村通电,实际上是资源的非常大的浪费,在国外已经看我们城市化了,因为我们所有的村都通车了,对一些边远山区浪费极大,因为只有少数人家,大量投入、浪费资源,有些地方高压线已经通到村口了,但是农民没有钱再把线引到家里,所以呢,白通。大家都说家电下乡,没电,使不了。通往村里住户用电线不属于公共设施,就几户人家,谁家也不出钱,所以呢,没用。能不能把这些山区里的人搬出来?集中建公共设施,建设住房。有人说把农村农民转移出来集中住,那承包的土地、山林怎么办?可以转让承包权,让少数人去做,对人口少、规格小的农村可以利用此次城镇化的契机,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效转移整合农村入口,建设新的经济区——新村,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四、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城镇化进程
 
大家都讲城乡一体化,都想说要促进城镇化进程,资金哪来?光靠财政行吗?解决不了问题,要建设中小城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有两个:一个必须大力建设基础公共设施,这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二,要大量的建设居民用房。怎么办?资金哪里来?

目前我们获得资金的途径主要依靠财政,但是现在完全靠财政的投资已经不适应需要了,而且财政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不可能拿很多的钱去解决投资。而且前几年所谓房地产、公共设施完全靠财政卖土地,实际上土地财政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能再走了。不说公共设施建设,就说今年一千万套的保障房,就需要1万亿的资金,而中央财政只出1000亿,其余靠地方筹措,“十二五”期间建3600万套保障房,需6-7万亿资金投入。

资金怎么来筹措?当然了,首先财政还得投,这就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协调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增加地方财力。比如开征房产税现在试点了,今后要留给地方进行城建和保障房的建设。另外要放开或者允许地方政府多渠道投资,比如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现在允许中央代发。另外,允不允许市政债券?在美国市政债券是很普遍的。

第二,我们还要依靠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等。

第三,那就是有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现在很多所谓的地方融资平台,都是从银行拿的钱,现在有7万多亿的债务,有20%是不良资产。能不能再换个思路?让他们变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靠发股票和公司债筹措资金,不能只依靠银行,行不行?当然也得有收入。另外,允许发房地产做信托,发了以后先把资金筹下来,然后等项目成功了再还。另外,还可以利用国外资金。

最重要的,我想能不能利用基础设施的产业投资基金,当然是要有收益的。我去新西兰奥克兰地区对基金法调研,奥克兰地区有一个基础设施基金,都是由地方财政出的,专门聘请了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这笔基金。然后他们投什么?投资当地的基础设施。这样有可能赔本,所以政府给他一些特殊经营,比如经营港口、运动员村等等,基金股东不分红,投资收益用于再投资。这样就把事情解决了。

总之,我们应当想更多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来筹措建设资金,应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利用社会资本来解决城镇化过程的资金需求问题。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相关连接:

曹凤岐:城镇化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10313/19409521394.shtml

话题:



0

推荐

曹凤歧

曹凤歧

28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1987年曾被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