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7-03-08  英大金融杂志  作者:访谈主笔  马力

多年来我确实在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位正直的、有良心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而努力践行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努力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老骥伏枥“曹证券”
 

 

当曹凤岐抛出他的《金融改革创新论》:“现在的一行三会缺乏统一监管机制,分业监管容易产生监管的真空和监管套利,对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等很难进行有效监管。建议合并三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和央行形成‘双峰模式’共同监管。”大会全场给予这位七旬老人热烈的掌声。

这是发生在2017年1月7日北京举办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的一幕。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资本论坛之一,国内外一流学者和金融证券主管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想而上下求索。

曹凤岐的观点引起业界共鸣,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话来评价:“他敢于研究和探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理论。除了对股份制和资本市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外,对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新问题也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他不仅研究了宏观经济与金融、利率和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管理等问题,近期还研究了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普惠金融和民间金融,研究了他本人原来不太熟悉的互联网金融问题等。最近一段时间,他重点研究了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等重要问题。”

作为厉以宁四十多年的同事和学术合作者,受到颇具诗人气质厉老的影响,曹凤岐也喜欢用诗词歌赋来表达思想。他最喜欢曹操在《龟虽寿》里的四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由于见证并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曹老被人称为“曹证券”。用他自己的话说,“可以写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而这部小说以一首诗开头,妙不可言:

年逾古稀谈人生,跌宕起伏路难行。

股份改革点星火,证券立法铸章程。

创建学院基石奠,培育英才心血凝。

公益基金奖人才,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诗中,有曹凤岐引以自豪的五件事:第一件事是金融研究四十载,出版了全国第一本《货币金融学》教材,推动了中国金融学的发展;第二件事是坚定地追随厉以宁教授一起研究股份制、产权制度改革;第三件事是作为主要成员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基金法》,对发展和规范中国资本市场做出了贡献;第四件事是为创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奠定了基石;第五件事是创立了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鼓励金融实践创新,鼓励优秀的金融人才。

这五件大事都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进程,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笔者怀着一颗敬佩和好奇的心,在一个深冬的清晨,来到北大未名湖东畔的光华管理学院。细细品味着曹老“清晨漫步未名畔,山石树木静无言。湖光塔影依旧在,楼堂瓦舍非当年。人生曲折小道窄,胸襟坦荡天地宽。”诗句的意境;认真听曹老讲述他和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故事。

老骥伏枥“曹证券”
 

 

从《资本论》到《货币金融学》

“我的人生在科研上最大的贡献,就是研究金融,这得益于很早精读了《资本论》。”曹老精神矍铄、和蔼和亲,在光华管理学院的三楼办公室内开始了讲述。1945年,曹凤岐出生在东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名列前茅的成绩让他在1965年顺利成为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的一名学生。

然而,曹凤岐上大学的第二年就赶上了文革,中断了学业,成为文革前的最后一批大学生。曹凤岐并不甘心,他钻进《资本论》埋头苦读圣贤书,不闻不问风雨声。他惊喜地发现:《政治经济学》是《资本论》一卷的缩写,讲剥削产生剩余价值;但是更重要的理论在二卷和三卷!

“二卷讲的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三卷是讲金融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也是资本家利用金融包括股份制的杠杆作为资本积聚的重要的手段,所以马克思说资本积累两个手段,一个是信贷,一个是股份制。”曹凤岐不仅看到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看到了生产过程中金融资本与股份制的重要作用。

皇天不负有心人,1979年曹凤岐的处女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银行的作用》发表了。这也引起了学术前辈陈岱孙先生和厉以宁先生的关注,并有意识地对他进行培养。

曹凤岐精研《资本论》,看到发展市场经济,没有金融做基础是不行的。当时北京大学并没有金融学课,也没有金融专业。他找到当时的经济系主任陈岱孙先生,提出了要开金融课的想法。陈岱孙教授就给人民大学的金融系主任、后来当过人大校长的黄达写信推荐曹凤岐。于是曹凤岐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文革后第一届金融研究生班的旁听生。

“我的很多金融知识来源于人民大学,黄达、周升业、王传伦、陈共、安体富几位财政金融学大家的课我都听过,进步飞快。1981年,我在北大开课《货币银行学》。1989年《货币金融学》出版,提出了人民币逐步变成可兑换货币、建立货币特区、货币需求和供给测算等新的观点和方法,全国各大高校几乎都使用这本教材。正因为这本教材,很多人见到我说,曹老师我是从《货币金融学》认识你的。”曹凤岐笑着说。

而同期,曹凤岐主编的一本名为《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的书,1989年刚出版时被批为“毒草”,小平南巡后重获新生,成为人见人爱的鲜花。接下来这段讲述的是曹凤岐推动中国股份制改革,跌宕起伏的故事。

老骥伏枥“曹证券”
 

股份制改革路在何方

《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扉页写着一行大字“献给为中国改革而勇敢探索的人们”。这也是为鼓励在中国推行股份制改革漫长之路上,付出艰辛的理论工作者。

曹凤岐是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的学者之一。1981年7月,36岁的曹凤岐在烟台参加中国金融学会举办的“中央银行研讨会”时,同厉以宁开始了对股份制的深入探讨。“当时厉老师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凤岐,你看中国用股份制来集资的办法行不行?我说完全可以。厉老师说,那你就研究股份制问题。”

1982年到1983年曹凤岐对中国的一些企业进行了考察,发现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资金,而是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落后。“中国企业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进行制度性改革,就是要推行股份制。”

1984年曹凤岐写了一篇关于股份制改革的文章,题目是《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厉以宁推荐给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于1985年第一期发表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国内最早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研究股份制的文章之一,影响很大。此后,他更深入地研究在中国推行股份制问题。

“七五”期间,在厉以宁的支持和帮助下,曹凤岐承担了国家教委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中国企业股份制实施途径与管理研究”,1989年出版了上文重点提到的《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股份制的理论、股份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的产权关系、企业股份制实施途径、我国企业股份制发展的外部环境、股份公司的组织与管理、股票发行、交易和管理、企业集团与股份制、产业结构转换与股份制等,书中还列举了我国几家股份公司组建的实例。此时,反对改革的声音给曹凤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一个名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研讨会”的会议上,有人就曹凤岐写的《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批评和讨论,认为他歪曲马克思主义,鼓吹“全盘西化”、“私有化”;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是一种诈骗制度,是资本主义的毒瘤。还有人对股份制感到迷茫、犹豫、彷徨、怀疑;甚至有人惊呼狼来了。

1990年,曹凤岐申请正教授职称,但在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校学术委员会都通过的情况下,仅仅因为提倡股份制而被取消了教授资格;从80年代中期开设的“股份制研究专题”课也曾被迫停掉。但他正如诗句那样,“未敢停歇重起步,竭力前行不回头”。

在《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尾,曹凤岐发出了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的声音,“股份制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石,在这块基石上,可能也可以建立起现代化的大厦。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有着不可遏制的力量。而从经济组织形式来说,股份制正代表了这样一种力量。无论欢迎还是不欢迎,它迟早会在中国现代化舞台上一展雄姿。”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曹凤岐才获得教授职称。

“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厉老师一直对我支持和保护。”曹凤岐对股份制的研究更加勤奋着力。“八五”期间,他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股份制理论与实践”,1998年出版了《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书,对我国股份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作了新的探讨。曹凤岐从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间在北大学报上连续发表了10篇关于股份制的文章,这就是影响很大的“十论股份制”。

股份制改革,离不开交易,还需要法制来保驾护航。“我经历了《证券法》《投资基金法》起草过程中的风风雨雨、苦辣酸甜。”曹凤岐说。

老骥伏枥“曹证券”
 

 

《证券法》出台始末

“看到一家报纸写的是《证券法》起草六年,六易其稿,实际上他不知道,仅我现在手头上不完全的稿子就有二十多稿,他说‘六易其稿’可能指的还是到九三年的稿子。”曹凤岐笑着说。

“1992年8.10排队抢股票游行事件,促使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提出要起草《证券法》,当时不叫《证券法》,而叫《证券交易法》。中央高层提出应该走群众路线,应该更多地听听专家的意见,于是就委托人大的专门委员会——财经委员会起草《证券法》,人大法工委修改后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方能通过。厉以宁当时是人大财经委的副主任,所以由厉先生组班子,我进入了《证券法》起草小组。”

“整个起草过程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顺利进行阶段、激烈争论阶段、调查研究阶段、重启出台阶段。其中,白热化争论的第二阶段可谓非常艰难。“我曾经拍过桌子,你信不信。”曹凤岐仍记忆犹新。

1994年5月,人大法工委和财经委提交的草案要求糅在一起。两个稿子差距很大,为此,要一条一条、一字一字地看。而为修改一个条目,任财经委专家的曹凤岐竟和一个法工委的负责同志争吵起来,年轻气盛的他情绪失控拍案而起。为此,被组长厉以宁批评丢了教授的面子,有失教授风度。“为起草一个好的《证券法》,我宁愿丢面子,宁愿失风度。”曹凤岐据理力争。

1998年,证券市场发展八年时间,《证券法》己起草六年,出台时机已较为成熟。而此时,东南亚的危机爆发,如果中国证券市场再没有法律的规范,那么金融风险、证券风险肯定会越来越大。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是相当之多,光靠行政法规是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所以,1998年12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以135票赞成,3票弃权的绝对多数,表决通过《证券法》,并规定于199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从1999年起,曹凤岐又参与了《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同样,也遇到了很大困难,主要想把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都放在一起,但很难规范。于是,起草小组决定分部立法,即先出台《证券投资基金法》。”

《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大法。由此,证券市场法治化建设步入新阶段。同时,中国证监会正式挂牌,标志着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形成。在《证券法》实施后的几年中,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仅4年后的2005年,《证券法》的修订即被提上全国人大的议事日程。此时,曹凤岐被邀请作为《证券法》修改小组顾问。2005年10月27日,《证券法》修订草案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厉以宁是这样评价:“这两部法律的出台,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法律保障作用。而曹凤岐为两部法律的起草和出台,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曹证券”实至名归。

老骥伏枥“曹证券”
 

诗人忆北大往事

曹凤岐回忆北大的往事,很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跟厉以宁教授一手推动了光华管理学院的成立。2015年举办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立30周年活动,光华管学院成立是从1985年经济管理系成立算起。从严格意义上说,1985年成立的是北大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是经济学院下面的一个系,当时系主任是厉以宁,副系主任是曹凤岐。1993年在经济管理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更名光华管理学院。“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工商管理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创办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曹凤岐说,“建立工商管理学院的提议是我最先提出来的,当时,北大经济管理系下只设立一个专业:国民经济管理。但真正的管理是对企业的管理,一群宏观经济研究者开办的管理系,并不为人看好,甚至有人声称北大没有微观管理。1990年我在经济学院院务会上我提出为了更好地发展管理学科,应当把经济管理系从经济学院分出来,单独成立工商管理学院。遭到几乎所有与会者的反对,说我搞分裂。”此事搁置下来。

1993年3月,在香港,一个深夜,曹凤岐面对北京大学的一群核心领导,侃侃而谈。“北大不能没有管理学科!北大必须成立管理学院!没错,我们缺少人才,但是只有先搭起庙,才能引来远方的僧人!想要发展,没有退路,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整整两个小时的激烈讨论,曹凤岐没有想到,校领导真的被说通了。时任校长吴树青大手一挥:“管理学院,我们回北京就开始筹备设立!”1993年12月18日工商管理学院正式成立。

1994年春天,光华教育基金会干事长尹衍樑,出资1000万美元资助北大工商管理学院。曹凤岐参与了整个谈判过程,1994年9月18日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光华管理学院。这场资助也使年近半百的曹凤岐饱受质疑。“光华管理学院因为受资助而被说成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于是,他代学校写了报告,汇报了光华管理学院的社会主义方向,才使风波得以平息。“但很值得!光华管理学院也借助这笔助资获得了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曹凤岐说。

可以说,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史就是曹凤岐的奋斗史。令他最为骄傲的是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在我培养的学生中,有银行行长,有校长,有教授,还有更多的是金融、证券和基金行业杰出人士,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今年春节曹老写了一首诗《本命年感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又逢丁酉本命年,转眼吾到七十三。

改革何曾惧误解,教书哪敢怕专研。

在职无私拼事业,退休公益助学坛。

雄鸡啼鸣为报晓,笑看百花开满园。

“回首往事,回首自己走过的路,虽然路途艰辛与曲折,但我努力了,我付出了,我自己感到欣慰足矣!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多年来我确实在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位正直的、有良心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而努力践行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努力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坦荡人生无悔路,热血丹心写春秋。”曹凤岐感慨道。

话题:



0

推荐

曹凤歧

曹凤歧

28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1987年曾被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文章